最後的香港首間紙包飲品盒回收漿廠喵坊 (Mil Mill)開放日,呼喚我千里迢迢冒著烈日前往。結果是四個字:不枉此行!
搭了3趟車,一抵達廠房外,人們排隊把帶來的“垃圾”分類放在回收箱,不懂分類的就有職員幫忙指點迷津。
大門外停泊兩輛畫了可愛貓圖畫的喵坊回收貨車給人打卡。
進門後,有兩個漂書架給人免費拿書,只見中間的入口有人排隊,裡面黑壓壓的人群,比年宵還要熱鬧。進去就是回收廠的心臟地帶,整條生產線開放參觀。幾百人塞在打漿機和分離滾筒前方,我先走進去把一個舊背包交給“曙光計劃”回收,再回到人潮中。
老闆葉文琪被很多人圍著,一時答問題,一時合影,我也湊熱鬧走過去聽聽。
談到回收紙包飲品和其他工序的技術,他說自己去其他國家參觀和學習,其中荷蘭和韓國算是做的比較好,也參考其他回收廠的技術,最後在這個廠房整合一套生產技術。兩條管道把不同的紙質打漿、去鋁、分離雜質、提取纖維、篩選紙質,到成為濕漿出口,垃圾變成再生紙漿,無用而有用,這個廠房賦予形而上的生命力。
葉生講到紙的回收量每天大概2噸,遠低於香港人製造紙類廢物的量。問他會否覺得香港人的環保意識低,他認為自從慢慢教市民怎樣回收飲品盒,大家也逐漸跟著步驟做,只要能讓香港人理解做這件事的原因和做法,大家還是會做的。他們跟學校、不同機構合作,擴大回收廢紙的來源。
告別元朗的廠房,遷到粉嶺,不同的是廠房會更大,不過租金也是雙倍,成本變相更高。
喵坊沒有得到政府的資助,靠自己的資金支撐“夕陽”行業,殊不簡單。在廠房認識一位在荔枝窩做保育工作的人,他說喵坊還沒建房時便認識葉生,現在他憔悴多了。看來這門回收生意逐漸蠶食一個老闆的心力,但是我看出葉生的眼神依然堅定,越困難越要堅持到底。或許,這就是中大人的特色吧!
開放日吸引幾百人來捧場,小孩在工作坊嘗試再造紙,在教育展覽館學習回收和重造紙的工序,大人和老闆交流環保議題,喵坊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環保教育大使。
地上漂書田阡陌有序,堆砌著這幾年出車到社區搜集的畫面。我走到最後的喵坊成品區,買了洗衣球和洗碗球,支持他們在環保路上的付出。
愛護地球不是一句口號,更需要每個人身體力行。這幾年的全球暖化問題越來越嚴重,自然災害頻繁發生,環保不應該只有小撮人在做,每個人都有責任。從很多年前開始,我在香港幾乎都不買樽裝飲品,也盡量把能回收的都回收。不過,最重要還是源頭減廢。喵坊是香港再造紙業的典範,這次的告別是為了下次美好的開始,再度延續環保教育的使命,希望大家能支持本地回收產業。